近日有网友私信说,今年以来数次来丽江,恰逢赶上诸多节庆活动,观看了不同类型的纳西传统歌舞表演,歌舞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,令人印象深刻,可惜为赶行程,未能深入了解,请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些传统纳西民歌题材。
为此,雪莲君查阅了一些资料,与诸君共享。
【资料图】
在小时候的记忆中,常听老艺人们说这样的话:以后要唱纳西民歌,《古气》《时崩授》《喂默达》《啊丽丽》等几大唱法要熟练,要融会贯通。对于老艺人的这些建议,当时似懂非懂,但记得当时已经知道中国有四大名著的说法,所以曾一度认为以上可视为纳西民歌的四大体裁。经过多年的学习,了解到纳西民歌无论体裁还是题材都非常丰富,远远不止所谓的“四大体裁”,但发现这“四大体裁”确实是很常见、很普遍,因此在民间流传较广。
欢快的《啊丽丽》
《啊丽丽》(亦写作“阿哩哩”“阿丽哩”等)“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,纳西人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解放斗争中,最终迎来了解放,获得了翻身,成了生活的主人,《啊丽丽》就这样产生。是多年来纳西人民凝聚在心中的感情,在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中焕发出来的一朵灿烂的火花。”
“由于《啊丽丽》很好地继承了传统,又发扬了传统,唱出了人民的心声,因此,它的诞生就成为纳西民歌中最活跃的、最富有生命力的歌曲。它极大地丰富了纳西人民的生活。人们在集会、喜庆中携手歌舞,在闲暇时随心编唱。近半个世纪以来,它一直陪伴着纳西人,成为人民自我娱乐、自我教育、增进团结、激励进步的歌曲形式。”以上文段出自《禾雨音乐文集》第38页。
《啊丽丽》一般是一人领唱,众人跟唱,并配上整齐的舞步,其句式为:“啊丽丽/啊丽丽/啊喂/丽丽又格花花色/花华色/啊喂/丽丽又格花花色/花华色……”注:“花华色”寓意幸福生活,故而《啊丽丽》的曲调和内容多表现为幸福、乐观、欢快。
一扬一息的《谷气》
《谷气》最初的曲调多为凄凉、悲伤。如今的《谷气》,“它可以唱古代的传统长调和短调,也可唱现代的内容,可独唱、对唱;可叙事、亦可抒情,可在野外唱,也可在室内唱。仅从演唱形式来看,不同情况下的歌唱,其曲情意趣也是万紫千红的。”以上文段摘自《禾雨音乐文集》之“云岭飞霞”栏目,第155页 原文刊登于1985年4月《玉龙山》。
对于《谷气》,印象深刻的当数演唱者“手托腮,细细说”的一幕,与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有些细微相似。除了演唱,“谷气”还可以吹出来。纳西族著名音乐诗人人狼格在回忆性散文《表老·佛门》一文中如是描写:那杰爷爷折下柳枝做成几个音色不同的柳哨,吹到“谷气”调时,他已经是进入了“谷气”里的那种愁闷、坚韧、一叹一顿、一扬一息的哲学层次的悲悯中,他不是用柳哨而是用心灵在表达了。
文中故事的背景为艰难的岁月,主人公一生历尽坎坷磨难,所以主人公吹“谷气”的曲调以凄凉为主。
家中至今有一些反映旧时生活的“谷气”的录音磁带,与当下的“谷气”对比,旧时的“谷气”多凄楚悲伤,如今的“谷气”表现形式更加丰富,歌唱新时代、歌唱美好生活。
一人领唱,众人相和的《阿默达》
《阿默达》(亦作“喂孟达”)的演唱,“不用伴奏,由一人领唱,众人相和。演唱形式自由灵活,有坐唱、站唱,有时则是边跳边唱。伴有舞蹈的《阿默达》,生动有趣。一般分男女两队,男女各排成行,排头的叫龙头,排尾的叫龙尾,两队各围成弧形,构成不封口的圆圈。全身随着歌唱自然摆动、漫步缓行,每唱到乐句结束处,大家用头往前一点,落在“6”音上,整齐有趣。”摘自禾雨音乐文集第150页——151页 刊登于1985年2月《人民音乐》。
男女对唱最常见的题材当数《时授》(亦作“时崩授”),即纳西情歌对唱,对唱者往往有非常活跃的思维,见人见物,即兴齐唱,雅俗共赏,其唱词有良好的文学性,句式工整,寓意丰富。
此外,近年来接触或了解过《热美蹉》《紫谷庆》《呀哈哩》《唠喂歌》等民歌体裁。在民歌的熏陶下,纳西民间有这么一句话“纳西的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。”
如果你喜欢唱歌,
特色纳西民歌你还知道哪些呢?